
身體防護
頭部防護
眼面部防護
呼吸防護
聽力防護
手部防護
足部防護
墜落防護
遮蔽工具
絕緣工具
清潔套裝
個人防護用具
無源自感滅火繩
主動滅火罩
主動滅火帶
主動滅火貼
滅火毯
基本絕緣
輔助絕緣
一般防護
液壓泵
剪切器
剪擴器
擴張器
撐頂器
個防裝備
生命救助裝備
臨時食宿裝備
發(fā)電裝備
照明裝備
通信裝備
交通運輸裝備
工程裝備
工程材料
液氮防護服(LN? Protective Clothing)的穿戴標準涉及材料選擇、穿戴流程、安全驗證及應急處理,需嚴格遵循低溫防護和防凍傷規(guī)范。以下是基于國際標準(如ISO 25077、ASTM F1891)及工業(yè)實踐的綜合指南:
外層:多層復合材料,需具備:
防滲透性(抗液態(tài)氮滲透率<0.01g/m²·s)
耐低溫性(-196℃下保持柔韌性)
抗撕裂強度(≥50N,ASTM D5587標準)
中間層:真空隔熱層或氣凝膠材料(熱導率<0.02W/m·K)
內層:吸濕排汗面料(防止冷凝水積聚)
手套:雙層設計(外層防液氮滲透+內層防凍傷),指尖厚度≥3mm
面罩:全封閉式,配備防霧視窗(透光率>90%)
靴子:防滑耐低溫鞋底(摩擦系數(shù)>0.5,-100℃測試)
預冷檢查(Pre-cooling Inspection)
將防護服置于-50℃環(huán)境30分鐘,確認無材料脆化
檢查氣密性(特別是袖口、褲腳等接縫處)
基礎防護層穿戴
穿耐低溫內衣(羊毛或特種合成纖維)
戴內層吸汗手套(無接縫設計)
主體防護服穿戴
從下至上穿連體服,確保所有拉鏈密封條壓緊
使用互鎖系統(tǒng)(Interlocking System)連接手套和袖口
呼吸系統(tǒng)保護
佩戴正壓式呼吸器(避免液氮汽化導致缺氧)
測試面罩氣密性(用手掌覆蓋進氣口,感受負壓)
低溫報警器激活
在胸前粘貼溫度傳感器(設定-50℃報警閾值)
檢查無線報警信號傳輸是否正常
限時作業(yè)設定
單次連續(xù)作業(yè)時間≤15分鐘(-196℃環(huán)境)
使用計時器聯(lián)動報警裝置
雙人互檢制度
由另一名操作員檢查所有接口密封性
進行30秒通氣測試(觀察防護服是否異常膨脹)
測試項目 | 方法 | 合格標準 |
---|---|---|
液氮潑濺測試 | 傾倒500ml液氮于袖管 | 內層溫度變化<2℃/min |
靈活度測試 | -100℃下做蹲起動作 | 關節(jié)部位無開裂 |
氣密性測試 | 充入2kPa氣壓 | 3分鐘壓降<5% |
防護服破損
立即啟動「凍結-剝離」程序:
用液氮快速冷凍破損區(qū)域(防止進一步撕裂)
用專用剪刀沿破損邊緣剪開
橫向剝離(避免垂直拉扯皮膚)
凍傷處理
使用40-42℃溫水浸泡患處(嚴禁摩擦或直接加熱)
每20分鐘監(jiān)測一次皮膚顏色變化
缺氧處置
備用氧氣瓶最低儲量≥10L(可維持15分鐘撤離)
清潔規(guī)范
使用專用低溫清潔劑(pH 6-8)
懸掛晾干(禁止加熱烘干)
存放條件
溫度:10-25℃
濕度:30-50%RH
遠離紫外線及臭氧源
特別提示:液氮防護服每6個月需進行真空隔熱層性能檢測(使用紅外熱像儀掃描),累計使用50次或存放滿3年必須強制報廢。操作人員需持有低溫作業(yè)特種操作證(參考OSHA 29 CFR 1910.132標準)。